圖:樊錦詩至今已從事敦煌文物事業整整60年。圖為2004年,樊錦詩在石窟內指導青年人進行研究工作。
擇一事,終一生;心歸處,是敦煌。60年來,“敦煌女兒”樊錦詩初心不悔,推動莫高窟申遺,領軍數字化保育,靜靜守望在莫高窟旁。而今,一顆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“樊錦詩星”,也在浩瀚天宇中靜靜運轉、閃光。10日,“樊錦詩星”命名、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在敦煌研究院舉辦。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(IAU)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,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、國際編號為38132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“樊錦詩星”。大公報記者 郭濤敦煌報道
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的公報顯示,樊錦詩為中國石窟考古與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,構建了“數字敦煌”和綜合保護體系,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范例。為表彰獲獎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重大貢獻,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,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天文聯合會申請將2007年10月9日發現的、國際編號為381323號小行星向國際天文聯合會申請命名為“樊錦詩星”,該申請于2021年5月14日獲得批準。
“沒有敦煌也沒有我的今天”
“敦煌塑造、成就了我,沒有敦煌也沒有我的今天。各項殊榮遠遠超出對我個人的表彰,榮譽應該屬于敦煌研究院、屬于甘肅省、屬于中國文物界?!狈\詩在會上表示,要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,是黨和國家對敦煌文物事業的高度重視與親切關懷,使得敦煌文物事業有了今天的成就。更要歸功于以常書鴻先生、段文杰先生為代表的莫高窟人秉持“莫高精神”,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共同創造了時代偉業。
樊錦詩今年85歲,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,至今已從事敦煌文物事業整整60年,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,曾獲得“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”國家榮譽稱號。人們提起她時,總是親切地稱她為“敦煌的女兒”。
1987年,莫高窟被批準列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,申遺的申報材料全由樊錦詩手寫。后來在她的推動之下,一系列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出臺。80年代末,樊錦詩去北京出差,偶然看到有人在電腦上展示圖像?!爱數弥獔D像數字化后儲存在電腦中就可以永遠不變,我腦洞大開。如果為敦煌石窟建立數字檔案,文物的歷史資訊豈不就可以永久保存了嗎?”樊錦詩說。為了讓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、永續利用,樊錦詩又帶領團隊建立起系統的“數字敦煌”資源庫,敦煌文化與藝術真正地走出洞窟、走向世界。
捐出獎金積蓄 共計2000萬元
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成立后,樊錦詩每年都會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一萬元捐給基金會,至今已堅持28年。2014年,樊先生退休時,她又把公積金賬戶里存的45萬元(人民幣,下同)一次性捐出。今年,樊錦詩將她獲得的“呂志和獎──世界文明獎”、何梁何利基金“科學與技術成就獎”獎金,以及個人積蓄共計2000萬元捐出。一半已贈予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,以支持北京大學敦煌學的研究,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、人才培養、國際交流。
當日,樊錦詩又將另一半捐給敦煌研究院,在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專門成立“樊錦詩基金”,用于推動敦煌石窟保護、研究、弘揚事業和培養急需緊缺人才?!斑@算是自己對敦煌事業,對推動全社會全方位助力敦煌研究院‘典范’‘高地’建設,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?!狈\詩說。